欢迎光临~凯发官方网站
服务热线 全国服务热线:

18252604415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公司新闻

痛惜!又一博士因病逝世年仅 32 岁还有非常多被疾病选中的青年科研人该何去何从

来源:凯发官方网站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02 21:04:05

  石召君博士来自山西农村,是「寒门出贵子」的典型。12 岁时她的双亲离世,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。2016 年本科毕业,石召君以总分 403 的考研成绩进入南开大学攻读硕博,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。2022 年博士毕业后,石召君入职中国计量大学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担任讲师。在离世前,她刚开始筹备自己的婚礼。

  疾病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,但也有媒体指出,石召君博士的离世与其长期熬夜备课、撰写论文、饮食和作息极不规律有关。

  去年 12 月底,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治疗师邓敏去世,年仅 42 岁。邓敏出身于四川简阳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。凭借努力,她在 2002 年进入西南医院,成为一名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。2017 年,邓敏确诊乳腺癌。随后的七年光阴里,她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依然坚守岗位。去世后,邓敏捐献了遗体,从医生变成了「大体老师」。

  2023 年 9 月,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、草原修复种质资源利用工程中心主任,中国草学会常务理事,北京市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,我国著名草种资源与遗传育种专家钱永强博士因突发心梗不幸逝世,享年 44 岁。

  2009 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毕业后,钱永强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,2012 年晋升副研究员,2020 年晋升研究员,2021 年调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,2022 年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,2023 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,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草叶科学专业最年轻的博导。

  根据官方讣告,就在去世当天,钱永强还加班到凌晨,准备「十四五」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答辩。

  太史公曰:人固有一死,死亡面前,人人平等。可当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一一谢世的时候,人们仍然万分惋惜。

  不是高校青年教师,不搞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做科研,一般人很难想象高校里搞科研能有多卷。

  贝尔实验室的华裔首席科学家郑明德(音),以自己亲身的科研经历,在 Science 连续两年发文,分享科研之「卷」,字里行间都是后悔曾为科研而牺牲自身健康。

  在美读研时,专注于论文项目,郑明德很少正经吃顿饭,有时一杯咖啡就当代餐,更是戒了健身;累了困了,就靠喝功能饮料提神;免疫力下降,感冒比吃饭还家常便饭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,但与科研一起节节攀升的,还有他的体重。

  终于,一次腹痛把他送到了急诊室。医生做出的诊断是,再这样下去就「无药可救」了。

  想到美国 ICU 每天 2900 美元的天价,再想想自己的妻子和女儿,郑明德恍然大悟,自己对工作、健康和生活的事项优先级排序出了大问题。

  他坦言,发文分享这一些内容,一是警醒自己别再走老路,二来也是提醒更多仍在以牺牲健康换取科研进展的科研工作者们,这条路真的不通!

  让宋学军(化名)不再继续内卷的原因,是体检后医生的话,「你这指标能申请提前退休了」,当时他才 30 出头,爬几步楼梯就要喘大气。之所以变这样,是因为宋学军正在进行着他后来认为最糟糕的工作状态。

  早上 5 点赶头班飞机出差,抛开学校里的事情 —— 最多一天上 8 节课,晚上还得做实验 —— 卡着点抵达目的地做一场报告。晚上胡吃海喝一顿,又飞机转场换个城市。

  飞机上也不闲着,得空就改论文。经常不按点吃饭,要么不吃,要么一顿饭连吃带喝要四五个小时,酒喝多了半夜醒来就失眠 ……

  如今,宋学军自称远离科学中心,每天除了上课之外,只看一小时论文,跟踪一下园林方向的最新进展,然后再跟研究生们聊一个小时。

  如果思路卡住了,就出去转转。按时吃饭睡觉,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,工作效率反而高,成果出得也很稳定。

  入职后,学校科研平台有点差,做实验的条件基本没。好在张蒙做的方向是分子生物学,偏结构解析,搭建实验基础比较快,但这仍然花了他两年多时间。

  为了能出点成果,早日通过考核,张蒙玩命工作,频繁熬夜,导致长期黑眼圈;面对电脑久坐,腰废掉不说,脸上竟然生出黑斑;缺少锻炼,饮食不规律,体重蹭蹭往上涨。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刚满 30 岁的人。

  张蒙担心在这样下去,自己怕是活不到退休。于是通过考核后,干脆佛系,两年不申请项目,好好吃饭,多花时间健身。一年多后,头发居然变多了。去学校行政楼办事,老师们都说他气色好。

  搞科研肯定得花钱,自己「氪金」不是不行,但要是非得「氪命」,那咱还是趁早躺平。

  21 世纪 20 年代过半,高校青年教师的主力正在从 80 后向 90 后缓慢过渡。

  这几天,「80 后死亡率达 5.2%,超过 70 后」的新闻已经被辟谣了,说是 AI 的计算方式有问题。

  但这一谣言既然能被大家广泛接受,也就折射出假信息背后的社会心理——80 后真的太难了。

  待遇堪忧、35 岁危机、晋升太卷……生活和工作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,都可能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 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带领的研究团队,曾在 2009、2014、2017 年三次对全国范围内针对科技工作人员做过大范围调研,总有效问卷超过 35000 份,平均岁数分别为 37.6 岁、28.3 岁和 37.1 岁,偏重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。

  相比于 2009 年的第一次调研的结果,2014 年和 2017 年调研中的科技工作者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略有下降。

  近 1/5 的人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抑郁表现,48.1% 具有不一样程度的焦虑问题。

  按照性别分,男性中有抑郁表现的比例高于女性;按照年龄分,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焦虑水平高于中老年科技工作人员。曾经自嘲为「青椒」的青年科技工作人员,迅速变成「青焦」。

  单看睡眠,男性科技工作人员睡得更晚,睡眠时间更短;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睡得最晚;学历越高,越倾向于晚睡。

  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兼顾科研出成果又不变成「消失的一代」的办法,这不是贪心,而是为了求生。

  饭要一口一口地吃,科研也要一点一点地搞。咱们读书期间都知道科研成果不可能马上出,工作后更不可操之过急,得把眼光放长远。

  诚然,什么是「合理」,因人而异。考核在等着,编制没拿到,多数人不能不着急。那就守住最底线,明确工作和休息的界限,尽可能保持规律作息,按计划推进,避免上班时间无限延长。

  该吃饭吃饭,该睡觉睡觉,该工作工作,该娱乐娱乐。这些看似平常,可对青年教师而言却很难完全做到,但至少不要全部违背。

  搞科研是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的输出,假如没有营养的科学输入,人肯定会垮掉。

  兴趣爱好是自己内心世界里世外桃源的入口,是工作和生活之外很好的放松和解压。爱因斯坦还会拉小提琴呢!

  千万要记住,如果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,千万别自己一个人担着,及时寻求朋友、家人,甚至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。

  身处这个时代,在面对「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」这样命题的时候,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资格「为了你的理想燃烧」,仅仅是为稻梁谋而已。

  而那些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过早陨落的星辰,则是人类智慧宝库的巨大损失。这些英年早逝的科研人,原本可以凭借才华和执着,为人类创造出更多卓越的科研成果,为国家和世界带来更深远的影响。